囊胚培养的生物学基础与筛选标准
一、囊胚的形成机制
囊胚是胚胎发育的第5-6阶段,由内细胞团(ICM)和滋养外胚层(TE)组成。其形成依赖三大条件:
细胞分裂同步性:卵裂期胚胎需经历均匀的细胞分裂(如第3天形成8细胞期)
基因表达调控:特定基因(如OCT4、CDX2)的时序性激活
代谢适应性:胚胎需完成从母源mRNA到胚胎基因组激活(EGA)的过渡
二、优质囊胚的形态学标准(根据Gardner分级系统)
评估维度 | 优质囊胚特征 | 淘汰标准 |
---|
扩张程度 | 完全扩张(4-6期) | 未扩张(1-3期) |
内细胞团 | 细胞紧密、数量>15个 | 松散或碎片化 |
滋养层细胞 | 上皮化、无空泡 | 细胞稀疏或断裂 |
三、影响囊胚养成率的关键因素
胚胎遗传质量
培养环境参数
低氧浓度(5% O₂)可降低氧化应激
时序培养基(如G-TL系列)需匹配胚胎代谢需求
母体因素
四、临床决策树
第3天胚胎选择:
优选7-10细胞且碎片率<15%的胚胎
排除多核卵裂球或停滞发育胚胎
延长培养指征:
获卵数>8枚时推荐囊胚培养
反复种植失败患者建议进行囊胚活检